九游娱乐:西安:现代综合货运枢纽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发布时间:2025-07-17 人浏览
7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自补链强链工作开展以来,省市区三级积极响应,合力推进,已连续三年足额落实到位年度中央奖补资金,补链强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了解,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货运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对于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7月,在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市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2023年至2025年,聚焦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建立健全枢纽一体化运营机制三大领域,在全市推动实施28个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其中,主要功能为综合货运枢纽项目11个、集疏运项目6个、设备更新项目6个、信息化项目5个,最高可获得20亿元中央奖补资金,助力我市打造以“陆海陆空引领、跨国跨区协同、港产港贸融合、绿色智慧安全”为特征的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胜利介绍,自补链强链工作开展以来,省市区三级积极响应,合力推进,已连续三年足额落实到位年度中央奖补资金,补链强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方面,大力推进货运枢纽及集疏运线路的新建与改造,累计新增和改扩建综合货运枢纽面积超50万平方米、集疏运里程超25公里,西安市布局更优、功能更全的现代综合货运枢纽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比如,聚焦西安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以及城市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的产业特色,在陆、空“双港”内,支持建设了10个综合货运枢纽项目、3个集疏运项目,涵盖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种模式,有力提升了货物中转和集散能力。
其中,“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货运区及口岸等多个项目提前投入运营,有力提升了全市货物运输效率,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在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方面,西安市首创并应用《多式联运信息共享规范》《城市配送服务规范》《商用车生产物流服务管理规范》《快递装卸搬运技术及服务规范》等多项规则标准,有效指导和促进物流运输行业科学规范发展。
积极打通国际货运物流线路,率先实现中亚“五国七城”航线全覆盖,在中亚航线布局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通航点数目前居全国首位,运输量位列全国第三;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年补链强链工作实施以来,全市陆空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1.05%,集装箱公铁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29%,多式联运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5年发布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第一批典型经验名录,西安市“中哈共建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助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西安浐灞国际港‘港贸、港产、港城’一体化发展”两项案例成功入选。
在建立健全枢纽一体化运营机制方面,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国际物流园区改造,国际货邮年保障能力达到30万吨,货物查验平均20分钟即可完成,在提升监管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2025年以来,新开通至米兰、马德里、第比利斯、德布勒森4条国际全货运航线个枢纽城市。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持续加强内陆货源组织能力,开通26条国内集结线路,“+西欧”集结体系织线成网;进一步优化铁路作业流程,班列集结分拨时间从8.5天压缩至4.4天,铁路场站内作业时间由889分钟压缩至302分钟,有力促进了中欧班列(西安)降本增效。
深化与补链强链联合实施城市银川市的合作对接,发挥西部机场集团在国内机场布局和管理体制优势,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业务联动,打造“银川集货、西安中转、欧洲通达”航空物流新模式,实现了西银区域特色产品供应链与国际航空运输网络的高效衔接。推进建设西安-银川物流数据平台,整合两地运力资源,推动以数字赋能综合货运枢纽效能。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以推动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综合货运枢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强化货运枢纽与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好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壮大枢纽经济,做强枢纽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空港新城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陕西对外开放的空中门户,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实施后,对航空枢纽发展起到哪些积极作用?目前在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第二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任务中,空港新城共有10个项目入选,这些项目具有三个特点:投资体量大,总投资66亿元,实施期内计划完成投资34.8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额均是全市最多;涵盖类型全,包括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设备更新、信息化4类,涵盖了补链强链的所有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多元,既有央企中国邮政,也有西部机场集团这样的省属国企,还有申通、圆通等头部骨干物流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得补链强链政策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截至2025年6月,1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08亿元,投资完成率89.25%,已投产运营了4个项目,项目总体建设进展良好。
补链强链项目的实施,对航空枢纽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大力推动了航空枢纽能级的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运区项目、口岸工程、T5航站楼交通枢纽工程等项目已全部按期竣工,为T5航站楼的顺利投运提供了有力保障。机场新增货站面积10.3万平方米,国际货邮年保障处理能力提升至30万吨,机场物流园区保障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上半年,新开第比利斯、米兰、德布勒森、马德里4条全货运航线,加密布达佩斯航线月底,机场累计运输货邮15.61万吨,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国枢纽机场第7,国际货邮量增长126.2%,增速居全国枢纽机场第2,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条,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正加速形成。
不断夯实了临空经济的产业基础。持续完善冷链基础设施,新建智慧冷链仓储基地、航空港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冷链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打造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同时,加快建设邮政西北航空电商物流中心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国际邮件、商业快件、跨境电商“三关合一”的海关监管场地。这批补链强链项目的建设,为发展临空依赖性、偏好型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批航空维修、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类企业相继落户空港新城,目前空港新城的临空经济规模已达到420亿元。
物流降本增效作用明显。通关便利化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口岸工程首创“物理融合+远程查验”模式,单票查检时间压缩60%;快件集散方面,累计更新自动化设备1890套,单个园区快件日均处理量增加至300万件,货物分拣速度及准确率大幅提升;信息化方面,搭建空港枢纽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力争实现航班动态、舱位信息、报关进度、货物定位等核心数据实时共享,提升全程运输管理效率。
下一步,空港新城将继续发挥补链强链政策优势,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持续放大临空、自贸、保税、口岸、跨境、航权6大试点叠加效能,全力推动国际航空枢纽高质量发展。
作为不靠海不沿江的内陆港,西安浐灞国际港是如何抢抓补链强链政策机遇,更好助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
浐灞国际港共有7个重点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范围,项目涵盖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信息化建设三大类,项目总投资26.6亿元。
借助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的支持,浐灞国际港对园区7个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定期调度、动态跟踪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按照国铁集团公布的数据,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在综合货运枢纽设施方面,“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项目建成投用,“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项目正加快实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港口基础设施条件实现飞跃,西安国际港铁路线线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堆场98万平方米,标准仓库18万平方米,西安国际港跻身世界一流内陆港行列。
在构筑集疏运输网络方面,“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货运专线项目建成通车,“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公铁快线项目加快施工,初步构建了以货运专线、公铁快线、秦汉大道、欧亚大道、和畅路等骨干路网组成的环港专线体系,新开通京昆高速西安港出入口,西安国际港站10公里范围内高速出入口达到4座,快速联通陕西西安“二环十二辐射”国家高速公路枢纽。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中欧班列长安号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日益丰富,在内陆地区第一个实现海关、铁路数据联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与哈铁信息系统联网对接,从过去的手工制单、代理订舱等多环节发运升级为一站式、一票制国际联运全程服务,报关、制单时间从过去的5—7小时缩短至5分钟以内,大幅提升中欧班列运营组织效率。
下一步,浐灞国际港将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支撑作用,抓好项目实施,力争尽快投产达效,更好促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和我市综合货运枢纽发展。
西安被确定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在具体实施中,西安要“补”什么?“强”什么?
据了解,西安市通过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补链”方面主要包括:
补货运枢纽和集疏运能力。通过加速陆港场站、空港货站等枢纽设施发展,提高铁路物流基地、机场等重点枢纽及周边集疏运设施的服务承载能力;
补多式联运服务水平。通过打造公铁(水)联运型、陆空联运型两类综合货运枢纽体系,深化陆港、空港“双港”互补,加强绿色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提升多式联运在应急保供、冷链物流等领域专业化服务水平;
补一体化运营机制。通过加强与联合实施城市——银川市合作,提升区域内枢纽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深化与青岛、宁波、天津等重要沿海港口,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等重要沿边口岸合作,实现与重要枢纽节点联动发展。
强对外开放能力。实施期内通过新开一批国际货运航线、中欧班列国际线路,支持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设等措施,显著增强城市对外开放能力;
强口岸通关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优化“一票制”“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强物流信息共享,持续扩大“多式联运+开放口岸+商贸服务”效应;
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业务中,推广应用集装箱、半挂车等标准运载单元,推动标准托盘、周转箱、包装箱等装载单元循环共用,增强物流运输服务效率。创建《多式联运经营人服务规范》等一批规则标准,不断规范行业标准化服务水平。
自2023年我市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以来,市财政局在管好、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强化资金监管、突出资金绩效,全力支持我市高质量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
创新资金分配方式。本次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的申报成功,预计在2023-2025年共为我市争取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截至今年1月,已到位中央奖补资金13.34亿元。在资金分配环节强化总体统筹,按照“定额补助+核定投资固定比例计算”的原则,依据项目贡献度和核定投资额度,对三年实施期内20亿元中央奖补资金进行总体预分配,增强具体项目资金分配的可预期性和合理性。在资金下达环节坚持绩效原则,按照“预拨付+绩效考核”方式,依据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资金结算,切实把资金动态调配到高质量、高效率的项目上。
叠加地方财政资金形成支持合力。在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的同时,省、市财政也统筹现有政策加大投入。与此同时,还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各级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既缓解了企业筹资压力,又撬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力支持了项目建设进度。
监督财政资金都用在补链强链的刀刃上。为助力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有效,从2023年至今,市财政局会同市交通局建立了定期调度督导机制,从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存在矛盾困难等4个重点方面,先后36次赴项目现场实地调研督导,实地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和中央奖补资金使用情况,明确传导国家试点最新要求,理清理实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投资与建设任务。